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学校,用理想的教育创美好的未来”的发展理念下,我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年来,我校围绕“让课题走进课堂”的研究思路,立足课堂教学,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产生良性互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市级大课题《初中生学习心理对策研究》开题,6个市级小课题顺利结题,20篇课题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中发表,40余篇论文获国家级、省市县奖励,教育技术校本培训86人次,编印《惠水》校刊一期1000余份,学校办学特色以“特色谋发展,厚德谱新篇”为题,在国家级刊物《新课程研究》上进行了图文并茂地宣传。3013年学校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校语文组被评为中考“优生学科组”。现将我校2013年教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创新科研机制,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构组织和规范的制度管理基础上。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即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定向;以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为主的教导处具体实施指导教科研工作,负责定标;以各课题组组长为主的课题组具体落实教科研工作,负责定位。强调三点:首先是分层负责制。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落实教育科研一把手责任。专门安排教科主任主抓,学校配备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参与研究,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课题有研究小组,成员稳定,基本形成了以学校主课题带动各学科子课题规范运作的格局。中青年教师占各课题组成员100%,骨干教师占各课题组成员80%。在教育科研活动中,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心,做到“读书、实践、反思、写作”四个结合,坚持“反思性教学、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叙事”四条科研途径,形成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三优”评比、发布机制。这样层层负责,责任到人,使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入轨运行。其次是明确课题小组职能。课题组负责人必须负责制订好计划、组织指导开展听课、评课等活动;课题组成员必须积极主动参加课题组各种研究活动,撰写好教学设计、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再次是领导成员以身垂范。校长必须主持并参与了课题研究;副校长许旭明分管教学侧重教育科研,教科主任主持教科室工作,制度健全、过程管理规范、档案资料完整、科研经费落实。现在几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运作良好,有序结题,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带动是分不开的。
二是完善三项规章制度。即《课题研究制度》《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职责》《教科研成果奖惩条例》等制度,指导性强,要求明确,执行情况良好。本年度,学校投入教科研专项经费2万余元,落实了教科研奖励制度。
三是抓好三项流程管理。首先是目标管理。学期初,我们要求各课题根据各自特点制定阶段性研究目标。各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确立各自的教科研工作目标,围绕研究主课题,联系实际确定各自的研究子课题,我们要求各子课题宜小不宜大,要源于教学并服务教学。其次是过程管理。教科室、教务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过程督导:一是课题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是研究过程记录及材料积累是否完善;三是研究效果怎样;四是阶段性科研成果推广如何。再次是评价管理。根据教科研工作总目标,学校对教师的科研目标进行专项评估,采取过程管理和终结管理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效果,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学期考核、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科研队伍素质
全面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关键在于教师群体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而面对时代新要求,我们教师群体中原有的问题和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如理论素养欠缺、教育技术水平不高等,都制约着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落实“四抓”,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
一抓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法、课改前沿理念,促进教师把握课改内涵,做到“三化”,一是读书活动常态化,要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召开了读书汇报会、读书卡展示、读书节、共读一本书等活动;二是学习效果实用化,把学习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三是学习方式多样化,一方面要加强自学研修,促进专业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讲座、进修、研讨等形式聆听窗外声音,促进教师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教研组内注重信息的互通与交流。通过理论学习,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得到提高,教科成果丰厚。欧娅、孙春花等10名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教学刊物上发表,张倩、杨小梅、胡道林等9名教师获国家级优秀论文表彰,许旭明、雷振兴分别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
二抓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迅速提高学校教科研整体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新台阶,我们持之以恒地抓好校本培训。一是“走出去”。创设机会,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京山,拓宽视野,把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回来,加以融合、内化、吸收,使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跟上新课程标准的步伐。本年度外派省市县各级培训20余人次。二是“请进来”。每年5月我们必请县教研员到我校进行教学指导。三是校际交流。我校常与与永兴中学、罗店中学、宋河一中等兄弟学校开展了交流,就教育技术、初三复习备考等问题进行探讨,有效提高了教师科研水平。四是“三级”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我们分期配备电脑,多层面进行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抓骨干培养,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学校非常重视骨干教师培养,认真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让张倩、郑小佳、李泽伦、刘陆军等广大骨干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向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而努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抓全员参与,提高整体攻关能力。树立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的意识,积极投身教改攻关实践。号召全体教师都来参加教育科研,都来争当科研型教师。学校根据课题分解、化整为零的原则,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围绕主课题,确定好自己的研究专题,做到期初有个人研究方案,期末写好个人总结。各青年教师都要通过实践课、论文、案例等形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随堂课均要能看出课题研究的痕迹。
三、规范课题管理,提升课题研究实效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行“总体规划,分级管理”,认真落实教科研常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增强课题责任,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做好“四个一”即制订好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双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至少一节实践课;期末写好一篇课题阶段性总结论文,并积极投稿。教科室担负起收集、反馈信息的任务,及时把有关信息传达到每个教师,并对教师的论文进行筛选、修改,把好质量关,做好推荐工作。
二是立足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教室即教研室”,教科室积极组织各教研组探索“一堂好课的标准”,总结出了“四?四?六”高效课堂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这“四个理念”,抓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四个教学环节,落实“定向—自学—讨论—答疑—检测—小结”六步教学流程。其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实践证明,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课堂。只有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才是抓住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13年度,在“课内比教学”优质课评选中我校青年教师汪灵红、邓玉丽等获市级一等奖,欧娅获的思品课获省一等奖,孙春花的数学课获省二等奖。
四是提炼课题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全面启动学校“十二五”课题。国家级课题《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模式研究》顺利结题,结题报告等成果在市级刊物《校之魂》、国家级刊物《新课程研究》上发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围绕教育教学问题,我们申报了“初中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研究”“规范学生写字能力研究”3个县市级课题和与之相关的11个市级小课题。2013年,完成课题论文30余篇,6个市级小课题研究成果在市级刊物《小课题大学问》中推广。2013年中考重点高中上线95人,“四率”居全县前列。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课程改革进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将在教育科研的这片沃土上不断耕耘,进一步把研究目的明确化、研究工作日常化,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有效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等方面多作思考,在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将我校教科研工作推向深入,打造科研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闭] |